痛风是因血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耳廓等组织中,引起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炎性疾病。
痛风发作频率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有关,痛风患者的关节腔容易形成尿酸盐沉积,进而引发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损坏、肾功能异常等,常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
临床表现:
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期:
诱发因素有暴食高嘌呤食物或过度饮酒等。急性期可出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疼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首次发作累及单一关节,单侧第1跖趾关节最常见。常在夜间发作,呈撕裂状、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心动过速、心悸、畏寒等。
2、间歇期:
急性发作红肿消退后,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脱屑,此阶段称为无症状间歇期。
3、慢性期:
痛风石是病程进入慢性期的标志,常见于耳廓、跟腱、髌骨滑膜处、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为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多见于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受累关节非对称性不规则肿胀、疼痛,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畸形,尤其在手部和足部,严重可造成残疾。
中医认识:
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明朝虞抟所著《医学正传·卷四》云:“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名之耳”。
中医学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脾肾失养,脾肾的清除代谢功能紊乱,脾运失势,湿浊内生、肾脏失势导致湿浊内聚,凝聚关节筋脉失养,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外加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侵入人体经脉,浊留于肢体筋骨之间闭塞不通;后天饮食劳倦,从而导致脾肾阳气亏虚,阳虚无以化寒,致寒湿内盛,瘀浊阻滞,诱发痛风疾病。
非遗治疗:
非遗“王氏脊椎疗法”采用弹经刺络、拔非遗药罐的方式清出受累部位的瘀血、痰浊、寒湿等邪气,并通过非遗药罐导入濡养经脉、骨骼、肌肉的药物,痰浊瘀血去,则新血生。这样不仅能疏通受累部位的经络穴位,还能改善受累部位血液循环,清出引起痛风的不好物质,让好的气血滋养受累关节,从而达到治疗痛风的目的。
非遗“王氏脊椎疗法”主要以痛风发作部位穴位和中医辨证选穴为主,如曲池穴、尺泽穴、肘髎穴、手三里穴、天井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丰隆穴、太白穴、大都穴等都是常用的治疗穴位。具体需结合个人情况进行治疗。
常规预防:
1、低嘌呤摄入
进食高嘌呤的食物会在体内转化成为尿酸,引起痛风发作,所以痛风患者需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常见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啤酒、动物内脏、牛肉、羊肉等。
低嘌呤食物如:高粱、小麦、山芋、红薯、莲藕、马铃薯、玉米、新鲜蔬菜、水果等。
2、水的摄入
大量饮水,不饮用含糖饮料,促使尿酸排出体外。肾功能不全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液体补充。
3、限烟限酒
抽烟会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导致血液循环减慢,间接影响痛风;啤酒本身含有大量嘌呤,过多饮酒还会引起乳酸升高而阻碍尿酸的排泄。
4、控制体重
应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促进新陈代谢。
5、规律作息及运动。
发布者:Feevay,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eevay.com/?p=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