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莞、莒,这些非遗项目名称里面的字,你是否会觉得有些陌生,不知道读音或意思?
为了让大家更好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我们推出【字里拾“遗”】这一新的系列专题,通过解释非遗项目名称中一些特定、生僻、易错和不常用字,为大家带来有关非遗项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知识。
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非遗项目里涉及到地域命名的生僻字,快点击下方图片,看看自己是否掌握它们的正确读音和写法吧~
2.沼泽,亦指近水处的高地,“如皋”就是到水面的高地。
3.如皋市的简称,江苏省辖县级市,由南通市代管,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
4.农历五月的别称,“五月为皋”——《尔雅·释天》
5.姓氏。
▲读【gū】
古地名,即“橐(tuó)皋”,汉置县,在家安徽省巢湖市拓皋镇境内。
非遗项目:盆景技艺(如皋gāo盆景)
项目序号:870
项目编号:Ⅶ-94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美术
所属地区:江苏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如皋市
保护单位:如皋市花木盆景产业联合会
如皋盆景起源于北宋,发展于明清,鼎盛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如派盆景以“满、残、清、奇、古、怪”见长。盆景艺人首先要选好制景材料,然后上盆、蟠扎、排片,再经过长时间的“技压”成型,形成如派盆景特有的“s”状。此类盆景主干后下部后仰,上部前倾成游龙弯,枝片为云片状,顶片呈半圆形华盖顶,有“寸折寸弯鸡爪翅,云头雨足美人腰”之称。
如派盆景工艺成熟,章法严谨,造型规范,独树一帜,卓立盆景艺术之园。如皋人特别钟情自己创造的“s”两弯半型盆景,为获一盆精品,有人不惜耗费毕生精力,甚至几代人陈陈相因,代代以传。现存如皋水绘园里的一盆落地盆景“六朝松”,相传为南宋文昭公曾肇所植,距今已800多年,用“源远流长”来形容如皋盆景,实不为过。
项目序号:893
项目编号:Ⅷ-110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江苏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
保护单位:如皋市博艺丝毯有限公司
如皋丝毯是传承了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的丝毯工艺,又于明末清初形成了地方独特风格的传统手工工艺。其独特之处便是全国唯一以丝毯工艺制作挂毯艺术品,具有典型的文化创造力价值。
如皋丝毯以优质野生榨绢丝为原料,以独特的手工打结方法达到画面分色、套色、韵色、跳色等特殊效果,从而使挂毯造型准确,表现力丰富,色彩凝练厚重,能充分表现出各种流派画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已广泛受到艺术界的赞赏和重视。
▲读【wǎn】
形容微笑,如“~尔一笑”。
非遗项目:灯彩(东莞guǎn千角灯)
项目序号:349
项目编号:Ⅶ-50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美术
所属地区:广东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保护单位:东莞市莞城文化服务中心
千角灯是广东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原为东莞赵家所独有。东莞赵氏为宋帝皇族后裔,相传元初时赵家开始扎制千角灯,配饰的灯带共24条。千角灯十年扎制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濮藩宗(即解元坊之赵氏宗祠)展出过。
东莞千角灯是东莞特有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一个完整的千角灯体积相当巨大,有一千个角,缀有一千盏灯,集书画、剪纸(刻纸)、刺绣等优秀民间手工艺于一体。
非遗项目:传统香制作技艺(莞guǎn香制作技艺)
项目序号:1338
项目编号:Ⅷ-224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广东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保护单位:东莞市尚正堂莞香发展有限公司
传统的莞香制作是将莞香树种至四五年后,把树身斩掉,只留尺许用泥土掩盖,让其抽旁枝两三年即可开土凿香头,每年十月凿几片。莞香第一次开凿取香俗称开香门。一般莞香的采集,是将含香油的木块大范围地凿下,再用人工精心地将无香油积聚的木质铲去,留下的油质部分就是莞香。采凿的莞香依质地分为“白木香”、“镰头香”、“牙香”、“沉香”等。
据清《贡摺》和《贡档》的记载看,东莞进香始于雍正六年,止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共记载了十批次。莞香制作技艺包括两大部分:一、种香与育香(辨土、移植、折枝、断根、开香门、育香)。二、采集与加工(采香、理香、拣香、合香、窨香)。
2.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带。
非遗项目:剪纸(莒jǔ县过门笺)
项目序号:315
项目编号:Ⅶ-16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美术
所属地区:山东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莒县
保护单位:莒县文化馆
山东省莒县自古就有春节贴过门笺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历史十分久远。莒县过门笺是一种深受地方民众喜爱的优秀民间艺术样式,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其刻制工艺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
清代以前,过门笺只剪出穗头和花样,制作相对比较简单。民国初年至今,过门笺多由民间艺人照模板刻制而成。现在,过门笺制作以“借古开今”为原则,先按定好的尺寸设计出图案,而后以牛皮纸、纸板、厚纸或袋子皮刻成模板,再根据图案的线条找工匠打制出各种刀具,用木板、石蜡和锯末做成一个蜡盘,按尺寸裁好彩纸,将模板放在彩纸上,最后再放在蜡盘上,用各种刀具刻制,有时也用木槌敲击刀具砸刻。过门笺的加工可分单色、多色和套色几种工艺,其中套色法是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置于蜡盘上按刻,刻完后调换纸的颜色、位置、纹样,以实形填补虚形,谓之“换膛子”。背面则用纸片粘贴住,使色彩更加丰富有序。
过门笺从题材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透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农村的居住特点相适应,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它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图美观,色彩鲜明,善于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可以为历史、民俗、手工艺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资料。
发布者:Feevay,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eevay.com/?p=4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