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旧时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节又名女儿节、乞巧节、晒书节、耕牛节等,名称不同,过节的因由也不同,习俗也有很大差异,但总的来说,都和这个美丽节日沉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饱满的情感诉求有很大联系。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东汉时,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织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鹊桥同织女相会,民间据此传说形成了七夕节,并且一直保留下来。

每逢七月初七,也是魁星的生日。因为魁星左右着文人的考运,所以读书人把七夕节又叫做“魁星节”或者“晒书节”。在这一天拜祭魁星,是对星辰崇拜的具体表现。

七夕节是中国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重要节日之一,除汉族外,满、朝鲜、壮、侗、苗、畲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但有些少数民族对这个节日有其自称,如满族称之为“祭星节”,鄂伦春族称之为“祭月亮”等。

七夕节习俗丰富多彩,在各地有不同的表现形式。2006年5月,七夕节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甘肃西和县乞巧节、浙江石塘七夕习俗、广东天河乞巧习俗和湖北郧西七夕陆续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七夕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西和乞巧节

西和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乞巧风俗历史悠久,与中华民族“七夕”文化基本上同源同时。

西和乞巧风俗的分布,以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盐官河流域为中心,乞巧民俗活动从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小月二十九日)开始至七月初七日晚结束,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

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

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这日的主要活动为“摆巧”,即“摆七娘”;“拜仙”,即“拜七娘”;“乞巧”,即进行“赛巧”或“卜巧”的游戏活动,包括“对影穿针”“浮针试巧”等经典乞巧游戏;还有“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等。

其中,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她们扎制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人物玩偶栩栩如生,植物、器物造型活灵活现,斗智斗巧,尽展才艺,“对影穿针”延续古风。

  • 郧西七夕

郧西地处湖北西北部,位于秦岭南坡汉江北岸。郧西七夕是在郧西境内的汉江、天河和金钱河流域以请七姐为主要仪式、以祈福乞巧为内涵的民间节庆习俗活动。

“请七姐”通过“请”“问”“送”三个环节,把以织女为代表的女神请下凡间,向她问年成、占祸福、求婚姻、乞巧等。此外,还有男人们下河挑水“盛七水”,给黄牛带花环“贺牛生日”,妇女们“比巧工、做巧食”,姑娘们“染指甲”,老人们在外“观星辰”预测旱涝,少男少女在“葡萄树下听夜话”,一家之主们在河边“放河灯”等多种祈福活动。

同时,以七夕文化为内涵、对数字“七”崇拜而形成的“七成八不成”的相亲习俗也在郧西代代相传。

  • 石塘七夕习俗

石塘七夕习俗流行于浙江温岭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带,为16岁以下儿童于七夕节之日向七娘妈祈福的传统民间活动。石塘先民于三百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而来,存续至今。

七娘妈又称“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为织女星化身,在闽南,七娘妈被奉为儿童的保护神。民间传说七夕是七娘妈生日,16岁以下儿童祭祀七娘妈祈福。16岁是孩子长大成人分界线,以后不再参加祭祀,因而这一活动在当地称做“小人节”。

主祭者为女性长辈。仪式程序是:初七凌晨至中午,有小孩家庭在门口设供桌,摆彩亭、彩轿,点香烛,放七个酒盅、七色线、时鲜果蔬、糖龟、刀肉、索糆、粽子等祭祀七娘妈。祭祀结束燃放鞭炮,焚化彩亭、彩轿以献给七娘妈。

该习俗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与台湾台南、高雄等地供奉织女“七娘妈”彩亭习俗一脉相连,对于加强海峡两岸文化认同与交流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亦有民俗学成年礼研究的活化石价值。

如今,都市的霓虹照彻城市的夜空,我们很难再月下穿针,也难以企及“卧看牛女”的闲适,但我们可以了解七夕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用别样的方式,传承心中对梦的追慕和对爱的企盼。

发布者:Feevay,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eevay.com/?p=4408

(1)
上一篇 2022年7月30日 下午11:17
下一篇 2022年8月3日 下午10:51

相关推荐

  • 非遗进课堂·文脉永流传-非遗公益课堂活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深入阐述文化精髓,引领当地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感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非遗(席床)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促使非遗走进课堂、贴近生活,7月12日,和平县图书馆、和平县文化馆联合举办“非遗”进课堂活…

    2022年7月12日
  • 非遗进水院——中国非遗传统医药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珍贵财富。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医医药,有很多中医技术和医药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诊法(朱氏推拿疗法) 朱氏一指禅推拿是近代中医推拿最著名的流派之一。其根基为中医巨著《黄帝内经》和达摩所创“一指禅推拿”,其手法有推、拿、按、摩及推摩…

    2022年7月29日
  • 泰山剪纸传承人赵英老师:用手艺传承中国文化

    泰山剪纸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泰山区非遗传承人之一,赵英老师一直致力于泰山剪纸的传承与推广。近日,她受邀走进泰安南关中学和泰山区第二实验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学生们介绍泰山剪纸的历史、技巧和文化内涵,并亲自示范剪纸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泰山剪纸。 赵英老师是泰山剪纸的第三代传承人,也是泰山区非遗传承人之一。她从小…

    2023年3月16日
  • 广州非遗通识慕课丨岭南大地传天籁

    说起古琴,很多人都会想起伯牙子期,高山流水。 在岭南地区,也有着独具特色的岭南古琴艺术。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本次课程上,岭南古琴艺术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将亲自将雅俗并存的古琴艺术娓娓道来。 在这节课中,有许多未知的的古琴知识点等着大家来发现。 【岭南古琴艺术】 本章节分为“源远流长的琴脉”,“道法…

    2022年8月13日
  • 刺绣、舞龙、舞狮等广州黄埔非遗文化助力“护苗”

    广州黄埔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了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刺绣、舞龙、舞狮是广州黄埔非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项。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项非遗文化的历史、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近日,记者从广州市“扫黄打非”办公室获悉,为进一步普及“扫黄打非”知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呵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黄埔区红山街道“扫黄打非”办…

    2023年3月16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548771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欢迎来到醒小狮平台,这里是非遗大师文化传承的平台!